Search

【#轉角書摘:古文明的免洗餐具?】
 
「古文明的歡樂送?」多樣的種族和社群會造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#轉角書摘:古文明的免洗餐具?】
 
「古文明的歡樂送?」多樣的種族和社群會造成一個十分美味的特色:現成的餐點。不論在曼哈頓、巴黎、奈洛比或曼谷,「外帶餐點」是現今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這種用餐方式更是跨越各個收入階層:我們可能會看到建築工或郵差在路邊享用一片披薩或一盤炒河粉,也可能看到穿制服的外送員到豪宅送餐。
.
但這和現代城市裡的其他東西一樣,不是新創的概念。考古學家也在古城找到外帶餐點存在的證據,在市集發現成堆的容器和處處可見、個人分量的廢棄容器。像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斜邊碗究竟是做什麼用途的?這種碗廉價但堅固,粗糙的表面讓人即使滿手油膩仍能輕易拿取,相較於塑膠免洗餐具其實還有一些優勢。
.
這樣造成一種我們覺得非常熟悉的景象,如同我們現今回家、上班或上學時走在城市的街道上,會經過各種餐廳、販賣亭、攤販和餐車一樣。世界各地的古城都能找到相同的經驗。在阿茲特克帝國,華麗彩繪的書籍裡有市集中塔馬利玉米粽(tamale)小販的圖像,顧客購物時小歇片刻,在各種口味中選擇自己想吃的:鮮肉玉米粽、原味玉米粽、火烤玉米粽、魚肉玉米粽、水果玉米粽、火雞蛋玉米粽、兔肉玉米粽……如果特別挑嘴,還有用蜂蠟、蜂蜜和玉米花製作的玉米粽...
.
(圖為古埃及的用餐)
#都市 #古文明 #免洗餐具 #斜邊碗 #古代 臉譜出版


Tags:

About author
《轉角國際》將「國際事件」解構成點、線、面,三種衡量向度:「點」,是傳統想像中的「國際新聞」,回應彼地所發生的種種即時大事;「線」則延伸於點,藉由新聞來解讀宏觀的世界局象;「面」,才是所謂的「國際觀」,除了掌握訊息脈動外,對於我們身處的世界,也能具備獨立思考、提出自我觀點的能力。 點、線、面,三者串連,《轉角國際》期望能拉起那條「線」—在新聞之後,拉起脈絡;在趨勢之前,集結觀點。 比起展示「國際觀的高度」,我們更希望《轉角》的轉動能「碾平」眼下國際報導的種種資訊門檻,與讀者們一同尋找那塊屬於自己的「國際視角」——至少至少,我們端出來的不會是冷門毒藥。 這裡是udn,我們是《轉角國際》。
作一扇看懂世界的窗。
View all posts